周易》之所以从周朝流传至今,历经 3000 多年而不消隐,说到底,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很深的学问,特别是其中的《易传》更是如此。研究这些学问能不断增强人们的智能,启迪人们的智慧使人们聪明起来,在与天地万物的相处过程中求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周易》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重视《周易》、研究《周易》的原因之所在。
将《周易》的学问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天地的学问,二是有关人世的学问,三是有关处世的学问。
一、有关天地的学问
《周易》特别注重天地,认为天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律,这些规律不仅规范着天地本身的运行趋向,而且关系到万物、人世每个个人。
在它看来,万物、人世和每个个人都是由天地衍生出来的,人不通晓天地和天地的规律,就会微错事,就会处在危险的境地;只有通晓了天地变化的规律,才能把握它,顺应它,才能成就事业它把天地的规律比喻为行走的道路,称为“天地之道”,又把天地的规律比喻为神,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以此来说明掌握天地之道的重要性。
二、有关人世的学问
《周易》认为,人世是由天地演化而来的,它也受着天地之道的支配,不过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天地之道的表现形式是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人世之道的表现形式是一仁一义。在《周易》看来,人世是由两种属性相反的因素组成的:一种是对他人而言,这就是“仁”,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他人慈爱,对他人谅解,彼此关怀另一种是对自己而言的,这就是“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检点自已校正自己,恪尽职责。只有一方面对他人宽和,另一方而对自己亚格,社会才能有凝聚力和秩序性,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有力量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没有仁和义,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斗,天下就不得安宁,社会就会大乱。
这种见解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人群来说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因为和谐是社会存在的前提,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谐的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争斗不息,想要使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得到进步,那是不可能的。
三、有关处世的学问
《周易》认为,每个人都是人世的一分子,而人世又是由天地演化而来的,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须遵循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都须遵循人情事理
围绕着遵循天地万物规律、遵循人情事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周易》就每个人应该怎样面对人世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带有深刻哲理的见解。把它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条:
1.言善行密
所谓“言善”,是说说出的话要对他人有益,对人世有益;所谓“行密”,是说举止行为要缜密,不要有漏洞。
《周易》认为,一个人的言行是办事成败的关键、得荣受辱的根由,所以一定要小心从事。有道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2.积善去恶
《周易》认为,一个人的好名声、好结果不是一时一事得到的而是一点一滴的善行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名声坏、下场悲,也不是一下两下造成的,而是由一点一滴的恶行积累起来的。所以它告诫人们,不要不屑于小的善行,也不要不顾忌小的恶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是以灭身”,积少成多,必有结果
3.劳而不代
《周易》告诫人们,劳苦和功绩是会得到人们认可的,有时候人们嘴上不说,但会记在心里。然而要切记一条,这就是不能自我炫耀,否则的话将会前功尽弃。
这是对人们心理活动的深刻透视。人们的心理往往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在那里默默无闻地辛勤劳动时,人们会打心里尊敬他,会从行动上亲近他,当一-个人作出丰功伟绩而又极其谦康时,人们会从心里崇拜他,会在群众中夸赞他。可是当他自已表白自己的辛苦、炫耀自己的功劳时,人们心目中的原有感受便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种反感,是一种贬斥。有鉴于此,所以《周易》说“劳而不伐”才能牢固而长久。“不伐”就是不炫耀。
4.不骄不忧
《周易》认为,一个人的地位提高了往往会骄傲起来,一个人老是处在低层往往会烦恼。然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人处在上位而骄傲,就会脱离大众,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妒嫉和反感,失去人们的支持。这样一来就难以维持下去,就会在事业上失败。人处在下位而烦恼,就会不自在,甚至会引发一些不正常的想法,采取一些非分的行动,为自己和社会造成危害。比如现实中有这样个例子,某人在机关工作,长期得不到提拔,心里很不平衡,于是想出了一个让领导重视自已的方法,在领导的抽里塞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这样一句话:“某某领导,请你注意某某人,他在人们面前老是吹捧你,这样的人是最危险的,不能重用”其中的某某人是他自己的名字。他的本意是想引起领导对他的青睐,没想到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派出专人进行调查,最后真相大白,他只落了个名声扫地。
5.安不忘危
《周易》认为,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最危险的时候不是遇到危险的时候,而是处在安稳环境下忘掉危险的时候。因为安稳和危险是相互转化的,忘记危险,失去警惕,正是在为危险的到来创造条件,也正是在销蚀自己克服危险的能力。这样下去旦危险到来就将无法补救。
6. 见几而作
《周易》告诫人们,要想办成事情,成就事业,就要抓住时机见了苗头马上行动。一旦时机过去,花费再大的精力也难成事。它把这种思想归纳成一句话,叫做“见几而作”。“几”就是苗头、萌芽和时机。
7.安身后动
《周易》告诫人们:在有所行动的时候,首先要站稳自己的脚跟;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首先要静下心来,不要急躁;在有求于人的时候,首先要衡量与对方的交情如何,不要越情而求。它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行之有效而动之有成。否则的话,很容易造成失误。
8.闻言观心
《周易》告诚人们,人世的情况是复杂的,世人的心地是多样的,对待人要宽厚、仁慈,但又要细察明辨,闻其言而观其心,透过人的表面言语而判定人的心地善恶。只有这样才能施惠于善而辨伪防奸,免于上当受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祝福大家越来越好!